
啥是轉音
一.「轉音」名詞的來源
二. 語言的「轉音」→語音省略變化、改變、借用、增加虛字。
三. 歌唱的「轉音」→旋律的轉音、身體共鳴與共鳴點的移動、假聲的運用。
四. 結論→「轉音」的定義、建議、共同勉勵。
「轉音」的定義:「歌唱時,妥善運用身體各個共鳴腔的共鳴,準確掌握每個聲音的共鳴點,針對歌曲旋律加以美化修飾,並適當運用假聲,稱為轉音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為何寫這篇《啥是「轉音」》
近來經常在電視綜藝節目之歌唱擂台,聽到「轉音」這個名詞,起初還不知道是指什麼,後來才了解,原來是關於歌唱技巧的指導和敘述。這種歌唱擂台講評,對於這些初學歌唱的年輕人,能夠真正體會其中的道理?能夠真正領悟唱歌的要領?除非他已經有聲樂基礎或有天份。
唱歌的技巧牽涉非常廣泛,包刮呼吸、共鳴、發聲…等等,而且每唱出一個音,都與各種的基本技巧相互牽連,不是單一的因素可以解決,也絕非一個名詞「轉音」就可以籠統概括。網路上有許多關於「轉音」的解說、百科的解釋或YouTube的影音示範,不看還好,越看就讓人越迷惑了!
一.「轉音」名詞來源
學院派的音樂教材上沒有「轉音」這個名詞,而相似的名詞「迴音或迴轉音」(Turn),和所謂「轉音」不完全相同。(詳述於後)
而「轉調」則不論中國古代音樂的「移宮犯調」或歐洲音樂,都時常用到「轉調」,「轉調」是音樂進行中的變換調性。而一般常說「升Key、降Key」則是將本來的調移高或移低,稱為「移調」,都與「轉音」沒有關係。
「轉音」這名詞依--百度百科:〈…最开始是一种唱不上去而用假声演唱的方法,后来美其名曰转音。〉其種類〈…大抵上来说,其中有三种是大家比较常用的。1.连音转音。2.真音转假音。3.口音转鼻音。〉一般在電視上所講或網路上的討論都離不開這範圍。
二.語言的「轉音」
「轉音」這個名詞,在語言上早就存在,歌唱的聲韻、腔調,和語言息息相關,所以談「轉音」就會涉及歌詞,因此了解歌唱的「轉音」之前,需要先了解語言的「轉音」。
語言的「轉音」通常會聯想到〈東漢許慎著:說文解字序〉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等六種造字的法則,其中轉注和假借部分,有些字的形成與「轉音」比較有關聯(請參閱說文解字)。現今生活上較常碰到語言「轉音」如下:
1.語音的省略變化→語詞可能因為習慣的原因而省略變化。
例如:國語 這一個《ㄓㄜ‵ ㄧ′ ㄍㄜ∙》唸成這個《ㄓㄟ‵ ㄍㄜ∙》
那一個《ㄋㄚ‵ ㄧ′ ㄍㄜ∙》唸成那個《ㄋㄟ‵ ㄍㄜ∙》
2.語音的改變→相同語言在不同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而產生改變。
例如:同樣的語詞,用在國語、客家話、閩南話、廣東話、甚至源自唐朝的日本語,唸法都因為時空的不一樣而有所不同,如「散步、地圖、觀光…」等,各有不同的讀音。
3.相似字音的借用(假藉)→本來無這個字,借用相同或相似聲音的字。
例如:閩南語「台灣」由相似音的「埋冤」而來(註:連雅堂台灣通史);也有的說法是由相似音的「大員」或「東蕃」而來,這些不同的說法都是借用「台灣」這字,而產生「台灣」這名詞。
4.增加虛字→語詞後增加虛字,說話時合併使用。
閩南語常加個虛字,例如「仔」→囝仔、桃仔、大頭仔…。台語歌曲:〈黃克林作倒退嚕〉「草埔嘛路啊上啊草青青…」客家歌謠:〈天公落水〉「天公哪,落水囉,阿妹呀…」,這種增加虛字運用在語言或歌唱,會更加流利,更富有韻味。
三.歌唱的「轉音」
歌唱不論在藝術歌曲、流行歌曲、西洋歌曲或民歌…等各種風格的歌曲,要唱得好,都非常講就技巧,要求也非常細膩,與歌唱有關的各種因素,如音樂、生理、物理…等科學,都非常複雜,有些技巧可能需要練習很多年,才可能唱好或真正領悟其中的發聲原理。
如果依上述百科所分3類,則過於簡單、籠統又不容易理解,因此將「轉音」以三個層面說明如下:
(一)旋律的轉音--也就是音樂進行的旋律曲線的進行。
1.進行的形態分 (如譜一)
a.同音反覆→旋律以直線進行,也就沒有轉音,佛教音樂梵誦、Rap歌曲很多可視為同音反覆。
b.級進:半音階、音階式進行,可分為上行、下行。
c.跳進:小跳(3度音)或大跳(4度5度以上),和聲音(進行和聲內包含的音)或非和聲音(非本和聲內包含的音)。
2.特殊唱法分→滑音、喉音、爆破斷音、震音、泛音(overtone singing)等。
a.滑音(glissando)--運用進入滑音進入本音。
b.喉音(guttural sound)--發出說話式無音高的暴音,用以表達歌曲表情或個 人風格。
c.爆破斷音--聲音中間突然切斷產生特殊風格。
d.震音(Trill)或顫音,長音或結束時大幅度的抖音收尾。
------- 續《啥是轉音二》 ------